在物聯網時代,無處不在的傳感設備猶如無數雙"銳眼",將眾多的貼有電子標簽的物品盡收眼底。物聯網中央信息處理系統(tǒng)則通過云計算等技術,對整個網絡內的人員、設備、物品和基礎設施實施實時的運算、控制和管理。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不需要人的干預。

聲明: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1.物聯網參考體系結構
物聯網的實質是利用射頻識別(RFID) 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RFID標簽中存儲著規(guī)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過無線數據通信網絡可將這些信息自動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統(tǒng),實現物品(商品)的識別,進而通過開放性的計算機網絡實現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實現對物品的"透明"管理。物聯網的參考體系結構可分為三層,即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
(1)感知層。感知層是物聯網的皮膚和五官,主要完成信息的收集與簡單處理。感知層包括二維碼標簽和識讀器、RFID 標簽和讀寫器、攝像頭、GNSS (全球導航衛(wèi)星系統(tǒng))、傳感器、終端和傳感器網絡等,主要用于識別物體和采集信息,與人體結構中的皮膚和五官的作用類似。
(2)網絡層。網絡層是物聯網的神經中樞和大腦,主要完成信息的
遠距離傳輸等功能。網絡層包括通信網與互聯網的融合網絡、網絡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處理中心等。網絡層將感知層獲取的信息進行傳遞和處理,其作用類似于人體結構中的神經中樞和大腦。
(3)應用層。應用層主要完成服務發(fā)現和服務呈現的工作,其作用是將物聯網的"社會分工"與行業(yè)需求相結合,實現廣泛的智能化。應用層通過物聯網與行業(yè)專業(yè)技術深度融合,與行業(yè)需求相結合,實現行業(yè)智能化,其作用類似于人類的社會分工。
當然,在感知層與網絡層之間通常還應該包括接入層。接入層主要完成各類設備的網絡接入,該層重點強調各類接入方式,比如2G、3G、4G、Mesh 網絡、WiFi、有線或者衛(wèi)星等方式。與此同時,網絡層與應用層之間也應該包括支撐層,又稱中間件或著業(yè)務層。支撐層對下需要對網絡資源進行認知,進而達到自適應傳輸的目的;該層完成信息的表達與處理,最終達到語義互操作和信息共享的目的。支撐層對上提供統(tǒng)一的接口與虛擬化支撐,其中虛擬化包括計算虛擬化和存儲虛擬化等,較為典型的技術是云計算。

聲明: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2.物聯網的實現步驟
物聯網的實現步驟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對物體屬性進行標識,屬性包括靜態(tài)屬性和動態(tài)屬性,靜態(tài)屬性可以直接存儲在標簽中,動態(tài)屬性需要先由傳感器實時探測;②需要識別設備完成對物體屬性的讀取,并將信息轉換為適合
網絡傳輸的數據格式;③將物體的信息通過網絡傳輸到信息處理中心(處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中的電腦或者手機;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國移動的IDC),由處理中心完成物體通信的相關計算。
物聯網的實現是通過一系列的產業(yè)鏈來完成的,由應用解決方案、傳感感知、傳輸通信和運算處理等四大關鍵環(huán)節(jié)構成;物聯網以應用解決方案為核心,集成應用解決方案、傳感感知、傳輸通信和運算處理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構成創(chuàng)新價值鏈。
(1)應用解決方案是核心。物聯網在今后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是面對某項具體的應用而存在的,因此物聯網的創(chuàng)新、普及和應用,均將以具體的應用解決方案的整合創(chuàng)新為核心。
(2)傳感感知是基礎。作為物聯網的神經末梢,傳感器是整個鏈條最基礎的環(huán)節(jié),其需求量也是最大的。隨著物聯網的發(fā)展,大量的通用傳感設備將得到普及,特定領域的高端傳感器件也將獲得長足發(fā)展。
(3)傳輸通信是保障。對于大量細節(jié)和結點信息的感知,需要通過更便捷、更可能和更安全的方式傳輸匯集到中心結點或者提供給信息處理單元,可以提供海量結點地址的下一代互聯網IPv6技術,以及無線數據傳輸的3G/4G和LTE技術,都為大范圍的物聯網應用傳輸提供了可能。
(4)運算處理是能力。物聯網的應用是以大量信息結點的實時感知和綜合智能反饋處理為突出特征的。集中式的超級運算以及分布式的云計算已成為物聯網運算發(fā)展的兩條可選路徑,針對具體應用所選擇的數據模型與算法是提升處理智能和效能的關鍵。